抓項目就是抓發展,謀項目就是謀未來。全省“三個一批”項目建設活動開展以來,成效如何?下一步怎樣部署?7月24日,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聽取省政府關于“三個一批”項目建設活動開展情況的報告。報告顯示,截至今年7月,全省“三個一批”項目建設活動已開展八期,“簽約一批”項目累計3258個,“開工一批”項目累計6101個,“投產一批”項目累計3324個,充分發揮了當前穩增長、長遠增后勁的作用,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拉動投資保持強勁增長。在“三個一批”項目建設活動帶動下,全省工業投資增長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實現“V”型反轉,2022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、工業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.6個百分點、15.1個百分點,2023年第一季度分別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.2個百分點、5.9個百分點。
推動產業能級加快提升。一大批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業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地,培育形成了鄭州新能源汽車、洛陽新能源電池、濮陽氫能產業、鶴壁尼龍小鎮等一批新的產業園區。
助推基礎支撐更加有力。“米”字形高鐵網全面建成,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000公里,鄭州南站、平漯周高鐵、總裝機802萬千瓦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等一批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開工建設,形成了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支撐。
按照部署,我省將滾動開展“三個一批”項目建設活動,不斷以項目建設新成效奮力推進現代化河南建設。
聚焦傳統產業優勢再造,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。著眼我省在鋼鐵、化工、食品、裝備制造、輕紡、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方面的基礎優勢,持續深入開展新技改提升行動,以項目結構優化引領產業結構和產業能級優化,推動傳統產業再造新優勢、煥發新活力,加快推進綠色技術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。
聚焦科技創新驅動,培育引進技術含量高、市場競爭力強產業。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,圍繞傳統產業迭代升級、新興產業搶灘占先、未來產業破冰布局,用好省科學院、省實驗室、產業研究院、中試基地等平臺,積極爭取國內外一流科技創新成果在我省轉化,培育引進專精特新項目,力爭到2025年,每年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10000家、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、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100家。
聚焦延鏈補鏈強鏈,培育壯大產業集群。圍繞全省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、28個千億級產業鏈目標任務,積極布局電子信息、高端裝備、生物醫藥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,用好“鏈長制”工作機制,找準延鏈補鏈強鏈的突破口,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銜接,推進產業鏈、創新鏈深度耦合,力爭到2025年,全省新增千億級制造企業2~3家、百億級制造企業20家、十億級新興領域制造企業100家以上。
聚焦營商環境優化,強化項目要素保障、提升資源配置效率。堅持“要素跟著項目走”,破解土地審批手續多、周期長、保障難問題,通過強化財政資金保障、用足用好政府債券資金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等舉措滿足項目建設融資需求,更好統籌環保、能耗指標支持重大項目建設,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。
聚焦壓緊壓實責任,加快項目前期工作,加強項目考評督導。健全“三個一批”項目建設活動評價辦法和指標體系,調整項目來源范圍,優化“三率”轉化標準,精簡評價指標;應用北斗、遙感、大數據等技術建設“一張圖”可視化監測調度平臺,實現項目監管“一網統管”。(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艷竹)